
八下《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思维发展: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 审美鉴赏: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文化传承:理解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的节奏和激情,读出鼓势。 2、默读课文,结合句式与写法品析文章语言,品味鼓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安塞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安塞县的大型舞蹈艺术,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可以一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同时表演,那么大家有没有看过?想不想看看?———播放视频,请用一个词形容你观看后的感受。这就是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学生有气势读出来) 2.齐读学习目标 (二)任务一:读出鼓势 畅所欲言: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活动一:听读文章,感知鼓势。 用“听读《安塞腰鼓》,我读出了 ”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 活动二:跳读句段,感知鼓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 请跳读这几个段落,并思考:这几句话反复出现,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有什么作用? (13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17段)好一个安塞腰鼓! (22段)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段)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结构方面: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使文章层次分明。 内容方面:3.反复出现,强调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4.回环往复,层层递进,使感情越来越强烈。 (师范读、老师读一句———女生一句———男生一句———全班齐读) (三)任务二:品味鼓韵 1.本文好词佳句俯拾皆是,丰富多变的句式、大量使用的手法,让文章既适合深情朗读,又适合仔细品味,请任选角度找出相关语句品析其妙处。 (小组合作) 2.学生回答基础上补充:“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体会这一结尾的妙处。 明确:以动衬静,用“鸡啼”来反衬腰鼓表演后的寂静,突出了高原的旷远,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鸡啼”是天亮的标志,新生活的开始,新希望的象征。使文章跌宕起伏,结构回环完整。 (四)任务三:领略鼓魂 活动一:结合材料,领悟主旨。 文中12段写到:“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结合链接材料,思考:那“挣脱”“冲破”“撞开”的“那么一股劲”是一股什么劲?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链接材料: 西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黄土高原的土层有多厚它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本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气候条件恶劣,封闭贫瘠,人们生活贫穷艰苦。改革开放后,稍有起色,但仍然是贫穷而又落后的。 明确:1.这是一股自由奔放的力量,是要挣脱保守,冲破落后,撞开一切阻碍黄土高原发展的因素。 2.歌颂生命中奔放的力量;表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要冲破束缚,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赞美黄土地上独特的文化。 民族符号: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 活动二:深入领悟,拓展延伸。 欣赏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安塞腰鼓表演,领略了它的鼓魂后,你最想邀请谁与你一同去实地观看表演呢?你想告诉他什么? 示例1:我想邀请我最好的朋友一起去看,我想告诉他:活着,就要活得痛快,活出激情,要有安塞腰鼓的那股劲儿,不要一直在上次考试失败的阴霾中徘徊。 示例2:我想邀请我的哥哥一起去一趟黄土高原,去看一场安塞腰鼓。哥哥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我想陪伴他一起去高原寻找一股挣脱、冲破、撞开一切束缚的劲,释放一下考前的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