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了解杜甫“诗圣”地位及唐诗鼎盛期的文化背景,感悟诗中蕴含的进取精神与家国情怀。 语言运用:掌握“岱宗”“决眦”“凌”等关键字词含义,赏析对仗工整、虚实结合的语言特色。 思维能力:通过对比李白《望庐山瀑布》,探究山水诗“雄浑”与“飘逸”的风格差异,培养文学比较能力。 审美创造:想象“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的壮美画面,尝试通过摄影构图或现代诗改写重构诗意。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学常识,借助诗歌内容和背景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悲观伤感、穷困潦倒、忧郁沧桑、忧国忧民、心系百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望岳》,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杜甫。 二、知人论世 1.关于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①读书和壮游时期 南北漫游,看遍河山,裘马轻狂,志向远大。此时期诗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困守长安时期 生活艰苦,仕途失意,观民生疾苦,创作出反映现实的《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 ③陷贼与为官时期 历国破家亡,哀民生多艰,创作出《春望》“三吏”“三别”等杰出代表作。 “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 《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 ④漂泊西南时期 四处漂泊,穷困潦倒,疾病缠身,这期间是创作高峰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作于此时。 2.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但年轻气盛的杜甫并没有多在意,而是从第二年开始,离开洛阳,过起了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之地(今河北、山东一带),游览名山大川, 好不自在。《望岳》便是诗人漫游途中经过泰山时所作。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诗歌,圈画生字词,判断诗歌体裁。 预设:岱宗 未了 曾云 决眦 会当 凌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自由朗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并按照节拍抑扬顿挫地读这首五言律诗。 提示:五言律诗的节拍划分大体是以“二一二”或“二二一”为划分单位,但个别诗句随词性和句意有所不同。 “夫”作为句中语气词,需要单独划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齐读诗歌,读准字音与节奏。 四、细读诗歌,把握情感 1.诗歌的内容是围绕着哪个字展开的?(望) 2.诗人“望”的对象是什么?(岳) 补充: 五岳:东岳泰山(雄)、西岳华山(险)、中岳嵩山(峻)、北岳恒山(幽)、南岳衡山(秀)。 泰山: 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以来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其中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这首诗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3.《望岳》一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并且角度有别,它们分别写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示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诗人从远望的角度,让我们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