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81416

21.1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2025春七下语文情境教学课件+视频】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570693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1,古代诗歌,五首,幽州,台歌,2025
  • cover
(课件网)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5年春七下语文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感登台之伤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积累拓展 7 目 录 今天,我们将跟随陈子昂的脚步,一起登高望远,领略诗中的意境,探寻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当我们漫步在文学的殿堂中,常常会被那些登高望远的诗篇所吸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深藏着王维重阳登高时对兄弟的思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展现了王之涣不凡的胸襟与抱负。 1.了解作者的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品味本诗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学习目标 重点 陈子昂 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参谋军事,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陈伯玉集》《感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歌行体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 知识链接 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李白的《少年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以“吟”命名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的《秦妇吟》等。 幽州台 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称“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不见 古人,后 不见 来者。 念 天地 之 悠悠,独 怆然 而 涕下! chuànɡ tì 划分诗歌节奏 理解诗词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前面看不见古时那些能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啊,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 在苍茫的天地间,我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 指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 后来的明君贤臣。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中可以看出一位怎样的诗人? 再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时间角度描写。 以空间角度描写。 感登台之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明君的崇敬之意。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为下文书写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登上幽州台,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互为映照,衬托出诗人的孤单渺小。 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孤独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你能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背景 资 料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陈子昂感到极度苦闷忧愤,于是独自一人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当诗人想到宇宙无穷无垠,时空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