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25年春七下语文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学习目标 1 知识必备 2 整体感知 3 登飞来峰之高 4 思考探究 5 课堂小结 6 积累拓展 7 目 录 在中国各地的风景名胜中,有不少“飞来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浙江绍兴、杭州灵隐寺和安徽天柱山的三处。 自古以来,这些飞来峰的奇特都令文人墨客兴奋不已、诗兴大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安石的脚步,去看看他笔下的飞来峰! 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体会本诗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 学习目标 重点 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梅花》《元日》《伤仲永》《泊船瓜洲》《游褒禅山记》。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飞来峰 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又名灵鹫峰,飞来峰山高168米整。 知识链接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担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职期满,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回乡途中登飞来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创作背景 yín 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点我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划分诗歌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诗词大意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因为。 据说站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五更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自己远眺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的身体处在(宝塔)最高层。 朗读诗歌,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议论: 描写了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 抒发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 登飞来峰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人是如何表现古塔之高峻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山上”(位置)“千寻”(数量)直接表现古塔之高;用“鸡鸣”时分塔上所见之东升旭日侧面表现出古塔的高峻。 飞来峰上“千寻”之塔,虽有夸张但仍为写实;“闻说”借想象虚写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两种手法并用,都是为了表现飞来峰上古塔之高峻,而写古塔之高,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同时也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典故 《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三、四两句议论,传达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在本诗中,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最高层”字面上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际上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这两句表面写景,实则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被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表明自己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思考探究 同是登高诗,《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表达的情感、志向有何异同? 《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 情感 志向 王安石“不畏浮云” 年少得志,踌躇满志,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陈子昂“怆然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寂寞 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 本诗借写登高远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