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 ,号 。有“ ”之称,与杜甫并称“ ”。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 诗歌艺术的高峰。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李杜 浪漫主义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除此之外,此时诗人满怀抱负、怀揣梦想,朝气蓬勃,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精读细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问题探究: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炼字—随、入)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意境)(技巧或者手法) 4、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6、《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精读细研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具有贯穿全诗的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地点 此行的目的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炼字—随、入)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满怀壮志。 绘意境: 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辽远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品技巧: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诗人初出荆门时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意境)(技巧或者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表现了诗人首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送”字表达巧妙,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送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和思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