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认知打开思维,思维发展关键能力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世纪50~60年代素质教育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上世纪80~90年代核心素养学科学科核心素养2014研究性学习基本活动经验本世纪初本世纪新课程改革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课程改革历程:学科教学目标分享近期《读者》上的2个故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目标变革儒学在西汉和东汉有何不同 读者2021(19):说同样是学习经学,但在西汉和东汉是不一样的。西汉的时候,一个农家子弟,利用农闲时间去读书,数年间读下来,一部儒家的经典就算是学通了。所以,西汉会出现公孙弘这样的人。他养了半辈子猪,40多岁才开始求学,居然官至丞相。但这种事在东汉就很难发生。为什么?汉武帝尊儒学因为东汉的儒学, 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几个字的经典可以被注释出几万字。在没有印刷机的时代,普通人家里不可能存那么多书,就无法走上求学上进的路。 打个比方,西汉的经学像以前的高考,通过上课、复习,普通人也能考上大学;而东汉的经学,像有当下的高考,穷人家的孩子就要吃亏了。 所以,我们这一轮“双新”“双减”目的也是不让财富优势转化为代际成才的优势。这是长期的社会治理难题,让每个阶层的人都有希望! 美国人赛斯·高汀写的《盗梦工厂》。书中说,想让一个人不喜欢棒球,方法很简单: “先教棒球史,从阿布纳·道布尔迪发明棒球、板球的影响和帝国主义讲起。然后考试。 再从黑人联盟和早期的巡回赛球队讲起,要求学生记忆关于每个球员的数据和事实。 然后考试。按这两次的成绩排名,让成绩好的学生记忆更多关于棒球球员的统计数据,把日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球员也包括进来。把成绩差的学生交给一个水平不高的老师去教,但学习内容类似,只是给予更宽松的时限。 然后再考试 这么操作完之后,学生基本上一听“棒球”就会抵触。学生学会学习了吗?学生获得了立足社会进行谋生的能力了吗?学生具备改造自然,为社会增加财富的能力了吗? 然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教育 假设小学一到四年级必须学习《如何骑自行车》,进入教材加以学习,按照过去的理念,学生首先要把自行车的268个零件全部记住,其次把每一个零件之间怎么衔接画出来。而不是让学生在相对安全的操场的路面上,在老师示范下,进行实际操练。 在过去,我们教学与考试有关上路的知识:当你直行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到前方68米的距离;当你右拐弯的时候,右手用力73公斤、左手用力18公斤,左腿幅度是63度、右腿幅度是72度……这样学一年,学生保证一听骑自行车就想吐 听上去有点搞笑。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天天都在做这种事。我们的学生学了12年语文,毕业后就再也不读书写作了。学了多年的高中化学,毕业后,有学生会用化学的视觉观察在生活中的化学物品,化学事件,化学现象。比如,氯化钠是咸的,但哪一种微粒是咸的,学生知道吗?类似“水变油”之类的谎言还是时常会发生 新课程新教材: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追求“用以致学”,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核心知识 如何从“教”走向“学” 英国华威大学教授肯·罗宾逊在TED演讲中说:“这个(教育)系统中的成功者并不是因为这种文化才成功的,通常是克服了这种文化才得以成功的。” 作家莫言的大哥是我在高密一中时的同事。大哥的文笔很优美,有一年夏天,他回老家吃了自家院里树上的几个杏子,回来后就洋洋洒洒地写了5000多字的散文,写这个杏子如何好吃。可是,他接受了多年应试教育,很难像他弟弟那样写作、获奖,因为很多条条框框束缚了他。 莫言小时候就把村里的书全读完了,后来就借邻村人的书来读。人家实在不愿意出借的一些稀缺书,他就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换来阅读。后来到了烟台当兵,他又把烟台图书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