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中考语文预热模拟卷 【山西专用】 一、古典之美(27分) 1.为营造文化氛围,让同学们感受诗文之美,小语对学过的古诗文进行了整理,请你帮他补全表格内容。(10分) 主题 诗文之美 天下国家 家国情怀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孝道:“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①_____,②_____。”(《木兰诗》) 家国情怀是岑参思乡悲苦却仍远赴边塞的豪情:“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_____。”(《逢入京使》) 遥寄情思 木兰辞别父母,踏上万里征途、心中不断涌现对亲人的思念:“④_____,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春夜中那一曲《折杨柳》唤起了李白的乡愁,听到笛声的游子们恐怕都会感叹“⑤_____,⑥_____”(《春夜洛城闻笛》)。 人生意趣 吕蒙善于听劝,刻苦读书且卓有成效,真可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王维喜隐居,在自然中独享“⑦_____,⑧_____”(《竹里馆》)的自弹自唱之惬意美好。 2.班级要选择一幅“和”字的书法作品来布置教室,关于选择哪一幅,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请根据提示补全讨论内容。(2分)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第3~7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气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已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会理。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3.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既加冠”是指古时男子十八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B.“益慕圣贤之道”的“益”与“香远益清”的“益”,意思不相同。 C.“援疑质理”的“质”指询问,“诚能如是”的“诚”指确实。 D.“弗之息”是宾语后置句,就是“弗息之”,不懈怠的意思。 4.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尽心于学/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得全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乙]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1分)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6.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7.[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之约(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4分) 七月是山中植物生长的最好时机。所有的植物仿佛都瞄准了夏季这段时间,(甲),一口气cuān_____上来。这种强烈的生命力,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那气势简直能把人和动物都盖过去。这片绿色世界到八月,突然间就变了样子。原来那(乙)的气势霎时就消退了。特别像南瓜这种栽培性植物,在七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