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课时 (第1课时) 执教者 解读课标 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认识世界大洲和地区的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根据大洲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大洲所处热量带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概况”;“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某大洲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课通过世界人种分布图、撒哈拉以南非洲位置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景观图、某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的分析,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人口人种、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影响。 解读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等,他们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已有所掌握,并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本节课主要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学习,在合作和讨论中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解读教材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第1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教材主要通过地图和图片资料呈现,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这一主线,教材把本区的自然地理知识拆分并揉合在本区人文地理知识中。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三部分,黑种人的故乡、自然地理特点、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识图用图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初步掌握学习好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知道这里是黑种人的故乡。 2.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学会分析地势特征;理解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 3.结合地图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理解气候对自然景观、其他自然特征及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气候类型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观察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展示交流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质疑明标 1.播放视频《印象非洲》;2.提出问题,展示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提问:这段视频中展现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 学生回答,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检测预习———初识撒哈拉以南非洲 1.阅读图文资料,分析:(1)非洲划分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两个地区的依据。(2)认识本区主要人种及其文化特色。2.根据特殊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穿过本区的位置和相关地理事物分析本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3.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形图,找出主要的地形区。4.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拍照展示学生预习情况。 小组互评 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初步领会,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探究———探索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1.根据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本区的地势特征;理解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2.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分析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3.根据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以恩贾梅纳为例分析这种气候的特征。 展示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根据地图分析本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强化识图、析图、用图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