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明确了碳循环的过程和温室效应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教材以图3-1“碳循环示意”为核心,主要为了说明碳循环的空间位置、发生环节和地理过程。第二部分,教材图3-2“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变化”展示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变化,要求教师结合材料和实际生活、生产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危害。第三部分,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核心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碳排放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教材先明确了碳排放的概念,之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介绍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材图3-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总结了碳排放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教材之外的有关材料,分析碳排放对地理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体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提高对环境安全认识。 【学情分析】 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保温作用的相关过程,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综合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本节内容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对于地理原理的基本分析能力较弱,地理空间思维仍有待发展;在生活经验方面,碳循环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具有生活感知(如人类活动改变碳排放),但容易出现置身其中不知其理的问题。 【课时目标】 1.结合材料,理解碳排放的基本概念,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形成综合思维。 2.通过视频及碳循环示意图,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3.结合马尔代夫实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确碳循环的过程和温室效应原理及其相互关系。主要说明了碳循环的空间位置、发生环节和地理过程;导学生认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危害。让学生认识到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教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任务 激发驱动导入新课 [视频]“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的视频。 [问题引领]马尔代夫出现了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引起的? 观看视频,聆听解说,激发学习 兴趣 以马尔代夫水下 内阁会议为导 入,激发同学们 的学习兴趣 复习 回顾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思考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起主要作用的是? 预习检测— —核心概念 理解 1.温室气体为什么统称“碳排放”? 2.与CO2相比,其他温室气体对大气增温的作用有何不同? 通过预习理解“碳排放”、“全球变暖潜能”、“二氧化碳当量”的含义,明 确如何衡量各温 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加强学生对核心 概念的理解,并 将概念相互联系,培养学生们的综合思维。 原理揭秘— ———碳循环” 1.展示无机循环示意图,分析在生物出现之前,地球上的“碳”如何循环。 2.穿插碳库概念,明确碳库范围。 岩石圈碳库 地球最大的碳库(化石燃料),碳活动较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 海洋碳库地球第二大碳库,碳活动较缓慢大气碳库大气含碳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整个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陆地生态系统碳 库碳库: 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子碳库组成,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 3.展示有机碳循环示意图,分析生物出现后,原本的碳循环平衡如何被打破。 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缓慢的循环方式,形成了新的有机碳循环,试分析有机碳循环过程。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储存在植物体内,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 ②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小部分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大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贮存。 ③动、植物死后,残体中的碳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成为二氧化碳而最终排入大气。 ④一部分动、植物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