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下《北冥有鱼》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双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中心思想 庄子通过描述鲲鹏的形象之美,指出鲲鹏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二)古今异义 1.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流动的雾气。今义:野生之马。)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波动荡。今义:海洋运输。) (三)一词多义 1.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名列前茅。 (名次) 2.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③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 3.之: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②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 ③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4.而: ①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 5.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介词,凭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 6.其: ①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 (四)词语活用 1.怒而飞 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 2.鲲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3.《齐谐》者,志怪者也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五、内容理解 1.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①志存高远(目标是“南冥”) ②一往无前、百折不挠(不畏惧恶劣的环境) ③硕大无比、力大无穷(体大、背大、翼大、活动范围大) ④善借外力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结合原文说说写“野马”“尘埃”有什么作用 将野马、尘埃与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