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游记类--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常考考点 预测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一、文言文阅读 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请认真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节选) ①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依山临壑,隐蔽松栖,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②昔余少年,从子瞻游。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贬。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兄弟二人到武昌九曲亭游玩,苏辙写了这篇游记。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依山临壑 (2)意适忘反 (3)从子瞻游 (4)盖天下之乐无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至 其 翩 然 独 往 逍 遥 泉 石之 上 撷 林 卉 拾 涧 实 酌 水 而 饮 之 4.《小石潭记》和《武昌九曲亭记》都描写了山水之“乐”,但寄寓的内涵不同,请简要分析。 游福山记 [清]涂瑞 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峙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①。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②,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③冒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其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以语筑野④。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有删节)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筇(qió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号筑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相同。 B.“环坐其下”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流连不忍去”与《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两者都是“离开”的意思。 D.“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与《陋室铭》“何陋之有”句式相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介绍了福山在家乡美景中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山势特点。 B.第二段按照游踪呈现了游览福山的过程,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C.回到寺中,寺僧向作者介绍景色之“最”,作者为没能看到最美的景色而深感遗憾。 D.同为游记,《小石潭记》绘景摹物细腻逼真,而本文重在“记游”,写景较为简练。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初A入谷B四山C交峙D涧水E环流F循涧至寺门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 9.文末筑野说,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