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受了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英勇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一步了解并感受渡江战役的实况。 素养目标 2.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1.理解并积累“歼灭”“业已”“锐不可当”等重点词语。 3.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复习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写作背景 就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突破长江防线,渡过长江而言,4月22日的战斗具有决定性意义,22日下午,国民党军开始全线退却,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毛泽东撰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了战况。 文体复习 新 闻 的 基 本 常 识 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 新闻有传播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三个属性。 文体复习 新 闻 的 基 本 常 识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标题 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 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新闻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 指发生新闻事实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 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文体复习 新 闻 的 基 本 常 识 新闻的要素: 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具备六个最基本的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何)和how(如何)。这六要素常常被称为“五W一H”。 何人 何事 何时 为何 如何 何地 泄气( ) 歼灭( ) 督战( ) jiān xiè dū 业已: 锐不可当: 已经 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当:阻挡。 重难字词 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本文的新闻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事件发生的经过:分三路军横渡长江,23日全部渡完 事件发生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 初读思考 找出本文的导语,并具体说说它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是导语部分,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情况。 文本研读 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文本研读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文本研读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