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钟声 新课导入 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 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 新课导入 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新课导入 杀人比赛 新课导入 日本人砍下中国人的头颅后得意洋洋的照相 在尸体废墟中无助的婴儿 新课导入 放狼狗活生生咬死无辜市民 以活人做靶子 新课导入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勿忘国耻!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有感而发,写下震撼人心的篇章。 同学们, 让我们品读这篇评论,谨记屈辱历史! 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自2008年开栏以来,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 “钟声”发表的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钟声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栏目 背景链接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了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南京全城默哀。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的目的在于针砭时弊、引导舆论,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如下: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 性 篇幅 表达 方式 主要 内容 强 一般 较弱(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较强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详细记述新闻故事,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一般比较短 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以记叙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记叙、议论为主 重难字词 dǐnɡ 宝鼎 shānɡ 国殇 zhōnɡ 初衷 lù 杀戮 dào 悼念 篡改 cuàn lài 抵赖 diān 颠倒 wànɡ 妄图 mò 辱没 tì 警惕 呓语 yì dùn 遁形 jié 抢劫 shǐ 矢志 mínɡ 铭记 miǎn 缅怀 彰显 zhānɡ pánɡ bó 磅礴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huán kuì 词语解释 初 衷 杀 戮 篡 改 抵 赖 妄 图 辱 没 最初的心愿。 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狂妄地谋划。 玷污,使蒙受耻辱。 词语解释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一指梦话;二比喻荒谬糊涂的话;三指寒噤。 隐藏形迹;隐身。 1.深深地记在心里。 2.铭文。 1.明显;显著。 2.鲜明地显示。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 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点明全文主要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第二部分(第2-4段) 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鉴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点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