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25《活板》文言知识全梳理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在天文、数学、物理、地质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 2. 出处:选自《梦溪笔谈·技艺》。《梦溪笔谈》是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记载中国古代尤其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3. 写作背景:北宋文化繁荣,书籍需求激增,传统雕版印刷效率低、成本高,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沈括将其记录以传后世。 基本知识记忆法 流程串联法: 制字(胶泥刻字→火烧)→排版(设铁板→冒药物→置铁范→布字印→火炀→按压)→印刷(两板更互)→拆版(火镕→拂印→归类)。 对比记忆法: 木活字缺点:木纹疏密不均、易沾水变形、与药物粘连;胶泥活字优势:坚硬、平整、易拆卸。 雕版vs活板:前者“一版一用”,后者“字模复用”,凸显活板灵活性。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 板通“版”:“板印书籍”中意为“用雕版”(名词作状语)。 2. 已通“以”:“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中“已后”即“以后”。 3. 止通“只”:“若止印三二本”中意为“仅仅”。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板:“板印书籍”→用雕版。 火:“火烧令坚”→用火。 蜡:“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用蜡(新增)。 砥:“字平如砥”→像磨刀石一样(新增,表比喻)。 2. 名词作动词: 帖:“则以纸帖之”→用标签标出。 (三)一词多义 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指使用雕版印刷)。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发明。 “每字为一印”→刻成。 印: “板印书籍”→印刷(动词)。 “每字为一印”→字印(名词)。 就: “持就火炀之”→表动作趋向,靠近(动词)。 “瞬息可就”→表动作结果,完成(动词)。 (四)古今异义 钱唇:古义为“铜钱的边缘”,今义为“嘴唇”。 冒:古义为“覆盖”,今义为“冒充、冒险、向外透”。 简易:古义为“简便”,今义为“简单容易”(程度更轻)。 奇字:古义为“生僻字”(“奇”读jī),今义为“奇特的字”(“奇”读qí)。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译为“字模被我的晚辈得到”)。 2. 省略句:“持就火炀之”(省略主语“人”和宾语“之”,即“(人)持(版)就火炀之”)。 (六)重点实词 1. 和(huò):“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合(动词,表调配材料)。 2. 炀(yáng):“持就火炀之”→烘烤(动词,加热使药物软化)。 3. 更互(gēng hù):“更互用之”→交替,轮流(副词,强调两块板循环作业)。 4. 镕(róng):“药稍镕”→同“熔”,熔化(动词,通假字)。 5. 殊不:“殊不沾污”→完全不(“殊”表程度,加强否定语气)。 (七)虚词 1. 乃:“乃密布字印”→于是,就(连词,表动作承接) 2. 其:“其上以松脂……冒之”→代词,指铁板的(区分“其法”中“其”指活板印刷的)。 3. 则:“药稍镕,则以平板按其面”→就(连词,表条件关系)。 三、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为主,结合时间顺序(工作流程): 1. 开篇以雕版印刷引出活板,按“制字→排版→印刷→拆版”的工序依次说明,符合操作逻辑。 2. 介绍优势时(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通过对比突出活板的高效,属逻辑顺序中的因果关系。 四、重点句子翻译 1.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 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在铁板上。(“和”:混合;“冒”:覆盖) 2. 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 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版面。(“炀”:烘烤;“镕”:熔化) 3.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 两块板交替使用,极短时间就能完成。(“更互”:交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