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6950

【名师课件】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 任务型课件(3课时)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20128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3课时,任务型,墨梅,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
  • cover
(课件网) 22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芙蓉  洛阳 fú rónɡ luò 我 会 认 生 字 学 习 我 会 写 芙 蓉 洛 壶 fú rónɡ luò hú 重点字书写指导: 上中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壶 “壶”的演变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芙蓉楼送辛渐 送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事,是一首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 《送友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们送行。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别董大》 《赠汪伦》 《山中送别》 再读诗题 芙蓉楼送辛渐 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知识简介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记载:“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辛渐:诗人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 写作背景 这组诗大约作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当时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王昌龄从江宁启程,送他的朋友辛渐来到润州,润州古代属于吴国。辛渐计划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辛渐独自前往洛阳。王昌龄作下此诗。 了解作者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以边塞诗和送别诗居多。 朗读诗歌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也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 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看注释,仔细读诗歌,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寒雨连江夜入吴 自由朗读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 凄凉 伤感 寒雨连江  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更是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这也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秋风秋雨愁煞人”,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平明送客楚山孤 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诗人看见朋友要离开了,内心充满惆怅和孤独。从“平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楚山孤 天刚蒙蒙亮,诗人和朋友就出门了。他们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孤傲耸峙在江心,它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孤独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将分别,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可能会问些什么? 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亲友: 相问: 王昌龄为什么不能回来? 他能否吃饱穿暖? 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王昌龄想到了许多,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