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2581

统编版(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 21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9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36414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
  • cover
(课件网) 古代诗歌五首 第 一 课 时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评论资料: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官场上的潮起潮落: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拾遗: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监察官员。类似于谏议大夫、补阙、正言、司谏之类的官员,专挑皇帝的毛病)。 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 登幽州台歌 关于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幽州台又名“蓟北楼”。     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解释字词: 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怆然:悲伤,凄恻。 3.涕:古时指眼泪。 4.前:向前看 5.念:想到 登幽州台歌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 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前不见古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