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专项训练(四)阅读训练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10分)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黃杏子肥,麦花①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②飞。 【注释】①麦花:荞麦花。②蛱(jiá)蝶:蝴蝶。 1.理解诗句,填空。(6分) (1)诗中用梅子黄、 、 、 ,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3分) (2)读诗句,想象“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诗描绘的画面,并写下来。(3分)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2分) (1)“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意思是荞麦花一片雪白,菜地里的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 (2)白天很少见到行人的原因是夏日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 ) 3.我也积累了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2分) 【甲】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乙】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④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⑤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⑥而舍之者,不耘苗⑦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⑧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闵:同“悯”,担心,忧虑。②揠:拔。③茫茫然:疲惫的样子。④病:筋疲力尽。⑤槁:枯萎。⑥益:好处。⑦耘苗:给苗除草。⑧非徒:不但。 1.解释画线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走: (2)释: (3)予: (4)寡: 2.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是( )(2分) A.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14分) 材料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hào)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中秋节盛行于宋代,如,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中的“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材料二: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五日,是四个重要的中国节日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清明节、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名叫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于被一位充满嫉妒的官吏陷害,屈原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地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安抚汨罗江中的蛟龙。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找到屈原,但是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有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在端午节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