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狼》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狼》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狼》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狼三则》中的第二则,主要写了一个屠夫与两头狼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 学习者分析 对于本节课,我将用一个课时来讲授。在学习《狼》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世说新语》二则、《诫子书》等文言文,懂得了一些文言文相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丰富,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 学习目标确定 1.巩固生字生词的掌握。 2. 梳理文章故事结构,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 3.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狼和屠户的形象。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理解屠户、狼所代表的社会形象和文章主题。 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询问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总结出狼的特点。学生活动1 学生说成语,总结狼的特点:可怕、狠毒、狡猾、奸诈、贪婪等。 活动意图说明:进而总结出人们对待狼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导语以师生对话方式展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环节二预习检测 自主探学 发现问题:教师活动2 课前预习时,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已解决相关字词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一些容易写错读错的生字词进行强调圈画(例如缀、窘、眈、苫、少、瞑、尻、黠等)。 有针对性的强调古今异义(如去、股、盖等)、一词多义(如止、意、前等)、词类活用(如洞、犬、前等)、文言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重点知识。 教师介绍本文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异志》,补充相关资料。学生活动2 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活动意图说明 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有助于学生知晓重点,着重复习,并使学生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理解。环节三:合作助学解决问题教师活动3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 (1)遇狼:结合课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惧狼:第一二段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体现在哪?屠户表现的怎么样,体现在哪?表现了屠户怎样的心理? (3)御狼: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狼表现的怎么样? (4)杀狼:两狼的计谋是什么?前狼假寐的姿势和神态是怎样的,目的是什么?后狼径去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屠夫杀前狼的经过是怎样的,由此可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屠夫杀后狼的经过是怎样的,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5)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学生活动3 生答:交代了四大要素,分别是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户,二狼;起因———一屠晚归,二狼缀行。 生答:第一二段表现了狼的凶狠贪婪,体现在缀,止,从,止,至,并驱如故;屠户的表现是迁就退让,体现在投,复投,表现了屠户害怕侥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