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在百团大战时,以聂荣臻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在残酷、激烈的战争环境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战后多年,这事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作为回忆录,聂荣臻在追忆这一段往事时,还完整引用了当时给日本官兵的一封信,并谈到中国军队宽待战俘的事,“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结合文本中他说的“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显然,聂荣臻并不想通过这件事来表现自己的善良博爱,而是借此展现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性质与影响。本文对人物的动作、心理等进行了细节描写,读来真挚感人;所引的信既义正言辞,揭露批判,又贮满人道的坚守、人性的光辉,入情入理。这是中国革命的一段真实写照,具有历史、教育、文学等价值意义,更形象地解答了中国革命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任务目标】 阅读本课时,要理清行文思路,理解题目中“插曲”的内涵,探究作者救助日本小姑娘并致信日本官兵的深刻用意,并思考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领略革命家的风采,以及中国军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梳理行文思路,了解“插曲”的内容,把握回忆录的文体特征; 2.鉴赏本文细节,把握鲜明的个人形象,思考作者寄寓的深刻用意; 3.结合文本背景,探究“插曲”的意义,感受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预习任务】 1.认真阅读全文,概括情节,弄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2.查阅资料,了解百团大战,思考日本小女孩得救的原因。 3.阅读相关资料,如姚远方的《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探究本文的现实意义。 【任务设计】 任务一:照图梳理 理解人物 活动探究1:请仔细看这两张跨越40年的照片,《聂荣臻与美穗子(1940年)》与《1980年7月14日,聂荣臻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美穗子》。阅读全文,向同学们介绍照片中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最触动你的地方。 (图1) (图2) 任务阐述:借助照片梳理全文的脉络。 首段回忆,引出故事;接着回到1940年,聂荣臻在战火中救助日本孤女;聂荣臻派人送回孤女,并写了一封信;40年后,长大成人的美穗子来中国谢恩;“插曲”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叙述顺序是先倒叙,后顺叙。全文结构是“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开头综述,引出“插曲”;结尾总结“插曲”的影响和意义。 “触动的地方”有:在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战场中,救助无辜的小孩子就是很美好的事,战士们只半天功夫就将孩子们安全送到了指挥所;聂荣臻将军亲自照料孩子们,拿梨子给她吃,用勺子喂饭;女孩消除戒心,常常用小手拽着将军的马裤腿,十分依恋;战争结束,美穗子与聂将军在和平年代重逢,中日两国更是化干戈为玉帛。细节描写真实感人。 活动探究2:40年的光阴,英姿勃发的将军成了慈爱可亲的耄耋老人,幼弱羞怯的孤女长为纯朴善良的妇人,而他们的手握得更紧了。虽有时空之隔,但情谊更深。重逢并不容易,为什么当初聂将军要将日本女孩送还? 任务阐述: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作者的心理描写。聂将军收到前线请示后,他的想法就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对如何合理安排孩子们作分析时,他一切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出发,绝无半点儿显扬每名之意。 这两张照片及“将军救孤女”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聂将军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革命家,他的铁骨柔情超越国家、党派、阶级。 任务二:比较联读 探究深意 讨论1:他们的重逢得益于姚远方同志的一篇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请结合《日》文中的选段,谈谈你对文中“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