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1005

基础知识综合-中考语文考前补漏专项提升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11284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基础知识,综合,中考,语文,考前,补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础知识综合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1.活动现场展出了许多佳作,下面是展出的书法作品(图1)与剪纸作品(图2) (图1) (图2) (1)请你根据示例,评价图1两幅书法作品中的第②幅作品。 示例:作品①用行书撰写,飘逸灵动,写出了君子的雅逸风度。 作品②用 (2)策展组要为剪纸作品(图2)征集解说词,请你用简要的语言解读这幅作品。 提示:谐音是剪纸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音形双关传递吉祥寓意。从画面构成与寓意入手,不超过80字。 【答案】(1)隶书撰写,秀美丰润(古朴匀称/丰腆饱满/蚕头雁尾/雄浑质朴/提按有度),写出了君子的沉稳典雅(温柔敦厚/方正质朴) (2)这幅剪纸作品画面由蛇、鱼与莲花构成,利用“蛇”谐“折”,“鱼”谐“余”,“莲”谐“连”,寓意连年折桂、岁岁有余、吉祥如意,展现了蛇年的美好祝福。 【详解】(1)本题考查书法鉴赏。 从作品二可以看出,字形扁平、工整、精巧,由此可判断出是隶书。特点是秀美丰润,写出了君子的端庄大方气度。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这幅剪纸作品的主体元素包括一条蛇、一条鱼和一朵盛开的莲花。剪纸艺术家巧妙地将蛇与莲花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富有动感。在这幅剪纸作品中,“蛇”与“折”谐音,“莲”与“连”谐音。这种谐音的运用是剪纸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使得作品在视觉上更加生动有趣的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寓意。“折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成功和荣誉。通过“蛇”谐“折”的寓意,这幅剪纸作品表达了对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个人价值的祝愿。同时,“连年”则强调了这种祝愿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寓意着好运和成功将伴随着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年份。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它代表着纯洁、高雅和美好的愿景。通过“莲”谐“连”的寓意,这幅剪纸作品进一步强调了吉祥如意的主题。它希望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远离烦恼和困扰,迎来更多的幸福和安康。 示例:画面中有蛇和莲花,“蛇”与“折”谐音,“莲”与“连”谐音,寓意连年折桂、吉祥如意。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当春风掠过云南的群山,春天便化作了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嫩芽抽出的新绿、花朵漾出的清香,穿过农人忙碌的掌心,变成了最好的时令春味。在“春食野,夏吃菌”的俗语里,道出了野菜在云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民俗专家王启国介绍,曲靖地处乌蒙山区,多民族混居的农耕文化中,野菜曾是青黄不接时的“救命粮”,后逐渐_____为“吃春”的岁时习俗。春分过后,曲靖的田间地头、菜市场里,蕨菜、香椿、水芹菜等野菜_____成为主角。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春之味”,不仅承载(zài)着当地人的味觉记忆,更串联起独特的民俗传统。据爨文化相关典藉记载,当地彝族、布依族至今保留“采春”仪式。立春后首次采摘(zhāi)的野菜需供奉祖先,感恩自然馈(kuì)赠。春分吃春菜是古老习俗,古人认为能保家人平安。师宗壮族三月三采南烛草、紫蓝草制花米饭祭祀赠友;清明采面蒿做粑粑祭奠先人;端午采蒿煮水沐浴,寓意祛(qù)病消灾。”一把野菜,半部农书。在曲靖人“吃春”的习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时令的_____,更是农耕文明代代相传的生命力。吃春菜_____的云南,把这份刻在味蕾上的智慧,以新的形式滋养着现代生活。 2.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载(zài) B.摘(zhāi) C.馈(kuì) D.祛(qù) 3.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过 B.爨文化 C.典藉 D.面蒿 4.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演变 一度 尊敬 独一无二 B.演变 再度 敬畏 独占鳌头 C.演化 一度 尊敬 独一无二 D.演化 再度 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