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4 驿 路 梨 花 彭 荆 风 梨花 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 现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 “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 【彭荆风】(1929-2018), 江西萍乡人,作家。代表作品 《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读读写写 寨撵扛迷茫陡峭 简陋悠闲晶莹折 zhài niǎn kánɡ mí mánɡ dǒu qiào jiǎn lòu yōu xián jīnɡ yínɡ zhé 喷香菌子麂子 竹篾露宿修葺 pēn xiānɡ jūn zǐ jǐ zǐ zhú miè lù sù xiū qì 读读写写 快速浏览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茅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思考1 本文的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明线) 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暗线) 思考2 本文人物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族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叔叔 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人 物 事 情 目 的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专门送粮食来 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思考3 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思考3 设置悬念: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写法。 三个悬念 二个误会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1)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正愁天晚无处落脚,小屋的出现解除了困境,我们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2)“我”和老余误以为送米来的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误会消除,继续疑惑“小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的讲述让我们都以为主人是哈尼小姑娘。 (3)当我们见到哈尼小姑娘后才知道小屋是解放军盖的,进而产生“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盖小屋”的疑问。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四写梨花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 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梨花,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