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5853

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6620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下,历史,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八下历史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表格,梳理不同新中国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成就,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了解“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概况,分析研制成功的意义;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学习科学家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家国情怀)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 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法学法 讲述法、启发教学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 练习册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思考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青蒿素。核潜艇事业成功。神舟载人飞船、北斗定位系统、国产大飞机、嫦娥四号、天问一号……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刚说得很棒!中国在科技文化领域成果丰硕。那更多成就还有哪些?让我们走进第18课一探究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核箭凌霄,星海逐梦--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 ①成就: 【教师行为】解释含义并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列举“两弹一星”的成就。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学生回答】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教师讲解】我国是第4个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也是第5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②原因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1954年,赫鲁晓夫在毛泽东向他询问援助中国制造核武器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学生回答】①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③代表人物及精神: 【教师提问】根据钱学森和邓稼先的人物简介,思考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钱学森(1911-2009):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于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稼先(1924-1986):仅用一年多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他曾说:“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积劳成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逝世。研制原子弹是国家机密,所以邓稼先一生都默默无闻地工作和奉献着,直到逝世后,他的名字才广为人知。 【学生回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④意义: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归纳研制两弹一星的意义。 材料一:【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