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867

八下23《马说》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8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下,马说,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下2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文言文所描绘的作者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愤怒与批判。 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思维能力: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正确把握本文主旨。 2、结合语句体会虚词在表情答意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马”字成语联想 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害群之马、一马平川、千军万马、万马奔腾、厉兵秣马、马失前蹄、蛛丝马迹、鞍前马后、走马观花、兵荒马乱、马首是瞻、心猿意马、走马上任、五马分尸、塞翁失马,青梅竹马等 2.马说可以联想到哪篇类似的文言文———爱莲说 说=议论文,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 强调: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幼年早孤、由嫂抚养,二十五岁中进士,仕途坎坷,有才不受重用,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写下这篇《马说》。晚年曾任京兆尹。    二、任务1: 1.老师范读,学生开展限时诵读挑战。 问题:题目叫作《马说》,意思是“关于马的看法”。马,出现10次。找出文中所有出现马或者马的代称的语句,总结作者写了关于马的什么内容。 示例: 第一段: 千里马、名马。千里马受辱死去,默默无闻。 第二段: 马之千里者、是马、其。千里马吃不饱无法实施展才能。 第三段: 之、其、马。千里马被驱赶不得法,挨饿,不被理解。 总结: 文中提到千里马的方式较多,体现语言简洁。 直称:千里马 暗称:名马、马、马之千里者 代称:其、之、是 千里马的一生被埋没、被虐待、被无视。可谓悲惨、无奈。 2.再次诵读课文,找出作者关于千里马表达观点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示例: 第一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对千里马很重要。 第二段: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马者不给千里马吃饱使得千里马埋没。 第三段: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驱赶不得法,喂不饱,不通晓马鸣。 总结: (1)第一段提出论点: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一句说明千里马以来伯乐,第二句说明千里马数量较多,伯乐数量稀少。 (2)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千里马的特性是食量惊人,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3)第三段嘲讽食马者浅薄愚妄,不识人才。 食马者摧残、埋没和无视千里马,是有眼无珠、愚昧无知、自以为是。 三、任务2: 1.千里马和食马者不仅仅是马和喂马的人。请再次诵读课文,品读韩愈的情感和态度。找出文中所有“也”字句,分析其背后的情感态度,按照情感强烈程度为语句排序。 示例: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陈述语气,对千里马受辱而死、默默无闻的惋惜、遗憾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错把眼前这匹千里马当常马看待,千里马只能每天忍饥挨饿,它的心中是多么抑郁不平,对食马者充满了嘲讽与气愤。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