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电影《哪吒》中的“七彩宝莲”无疑是电影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宝器之一。它的形象灵感一方面来源于著名文物“错金博山炉”,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众所周知的莲花。 情境导入 花开见佛性 慈悲与纯净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说 莲 周敦颐 了解作者,理解文题 任务一 爱莲之人 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 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 (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文学家、哲学家。 周敦颐 【1017年-1073年】 爱莲之事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之文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写法灵活,篇幅一般不长,多语言简明,寓意深刻。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说 预习反馈,读懂文章 任务二 听一听 周敦颐( ) 濯 ( ) 亵玩( ) 蕃( ) 清涟( ) 噫( ) 淤泥( ) 不蔓( ) 鲜( )有闻 dūn yí 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ǎn 读一读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受音韵之美。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一译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评价角度 要求 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01 补出省略成分; 02 通畅、准确、优美。 03 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 不蔓不枝 · ·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香远益清 ·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水中、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艳丽。(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挺直,不横生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多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译文】 分析文本,理解文章 任务三 爱莲 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1)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有怎样的特点(品质)? (2)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喻怎样的人,言怎样的志? 悟莲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种表现手法。 其本质是通过象征、比喻等手法,将主观的情志,转化为具象化表达,简单来说就是用物的特性,比拟人格精神、思想感情等。 悟莲 (1)周敦颐笔下的莲花有怎样的特点(品质)? (2)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喻怎样的人,言怎样的志? (1)找出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2)分析物,写了它的哪些方面(外观,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