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阅读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王安石 登飞来峰 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喜欢登高抒怀,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望岳》,了解到杜甫登上巍峨的泰山,表达了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现在,我们欣赏一下北宋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探究一下他登上高山以后,会有怎样的情怀呢?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并能背诵、默写全诗; 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又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写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知识链接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 知识链接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律 听名家诵读,划分节奏,标注生字词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诗歌韵律。 《登飞来峰》朗诵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整体感知 任务二:诵读诗歌·读出节奏韵律 诵读指导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豪迈昂扬的,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应读出喜悦感,后两句应读出“不畏浮云”的无畏精神和“身在最高层”的自豪感。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闻说:听说。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写 景 虚 实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 合作探究 任务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大意。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缘: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自然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议 论 最高层:最高处。 果 因 合作探究 任务四:感知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自由诵读全诗,思考: 1.诗歌前两句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3.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4.从诗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结合生活与学习的实际说一说。 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