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0820

第四章 第17讲 氨和铵盐 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化学(人教版)一轮复习

日期:2025-05-22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5次 大小:83536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章,学案,一轮,人教,化学,高中
    第17讲 氨和铵盐 氮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基础课)  1.掌握NH3及铵盐的性质与用途。 2.掌握喷泉实验、NH3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及操作。 3.能从物质类别、氮的化合价变化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  氨 喷泉实验 1.氨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_____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__,易____,汽化时吸收大量热,故液氨常作____剂,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体积比约为1∶700),可由____实验证明。 (2)氨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的反———氨水 氨溶于水呈碱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②氨与酸的反应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产生____,将浓盐酸改为浓硝酸,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 但改为浓硫酸时没有白烟。 ③与盐溶液反应 将NH3通入少量AlCl3溶液的离子方程式:_____。 ④氨的还原性 a.催化氧化:_____。 b.被CuO氧化:_____。 c.被氯气氧化:2NH3+3Cl2===N2+6HCl(或8NH3+3Cl2===N2+6NH4Cl)。 NH3与酸反应生成铵盐,而氨水与酸反应生成铵盐和水,前者为化合反应,后者为复分解反应。 2.氨水的组成与性质 (1)组成:氨水的粒子成分:H2O、_____,以溶解的NH3总量为溶质进行浓度计算。 (2)性质 ①不稳定性:NH3·H2ONH3↑+H2O。 ②碱的通性 a.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b.中和反应: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c.与盐反应:与AlCl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3.喷泉实验 如图为氨喷泉实验的装置(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①引发“喷泉”的方法是_____。 ②简述产生喷泉的原理:_____。 (2)只使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 ①打开止水夹,水不能倒吸入烧瓶的原因是_____。 ②如何引发图2装置的“喷泉”?理由是什么? _____。 (3)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 气体 HCl NH3 CO2、Cl2、SO2、H2S NO、O2(4∶3) NO2、O2(4∶1) 吸收剂 水、NaOH溶液 水 NaOH溶液 水 水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H3的电子式为︰H。 (  ) (2)氨溶于水呈碱性,是因为NH3为碱。 (  ) (3)NH3在足量O2中催化氧化直接生成NO2。 (  ) (4)CO2与浓NaOH溶液可以形成喷泉实验。 (  ) (5)NH3形成喷泉实验所得溶液的浓度为 mol·L-1。 (  ) 氨的结构与性质 1.下列关于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H3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为极性分子 B.将集满氨的试管倒扣于水槽中,液体迅速充满试管,说明氨极易溶于水 C.将pH=11的氨水稀释1 000倍,测得pH>8,说明NH3·H2O为弱碱 D.将红热的铂丝伸入盛有浓氨水的锥形瓶中,瓶口出现少量红棕色气体,说明氨的氧化产物为NO2 2.(2024·衡水联考)资料显示:一定条件下NH3能还原CuO。为了证明资料的真实性,利用下列装置(含试剂)进行实验,其中错误的是(  ) A.制取氨    B.还原氧化铜 C.干燥氨    D.吸收尾气 喷泉实验 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1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填字母)。 A.SO2和H2O   B.CO2和NaOH溶液 C.NH3和H2O D.NO和H2O (2)在图2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后,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填字母)。 A.Cu与稀硫酸 B.Cu与稀硝酸 C.Al 与浓硫酸 D.Fe与浓硝酸 (3)比较图1和图2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1是_____(填“增大”或“减小”,下同)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2是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 (4)某学生积极思考喷泉原理的应用,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 ①如果关闭活塞c,打开活塞a、b,再挤压胶头滴管。则可能出现的现象为_____ _____。 ②在①操作的基础上,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