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为有不为》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如“诉诸”“笼统”“得逞”等)及议论文核心概念。 分析议论文结构,理解作者对“有为”“有不为”的界定。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探究“大小善”“大小恶”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有为有不为”的辩证内涵。 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体会引用论证与举例论证的表达效果。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践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生活准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为有不为”的核心观点及论证逻辑。 2.分析文中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将“有为有不为”的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 2.探讨多元价值观下道德标准的统一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时:整体感知与文本分析 1.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短视频:对比“扶老人反被讹”与“志愿者默默助人”的社会现象,提问:“面对这类情境,我们该如何选择?” 引出课题:季羡林《有为有不为》的智慧启示。 2.预习检测(10分钟) 字词积累: 重点词:诉诸(求助于)、笼统(不具体)、迷途知返(犯错后改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恶酿大祸)。 作者简介: 季羡林: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代表作《季羡林文集》,倡导“良知良能”的道德判断。 3.文本初读(15分钟) 任务1: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 1.第一部分(1-2段):阐释“有为”“有不为”的含义,强调“应该”的判断标准。 2.第二部分(3-7段):分析善恶大小及联系,举例论证观点。 3.第三部分(8段):总结中心论点,呼吁践行“有为有不为”。 4.核心问题探究(15分钟) 问题1:作者如何定义“有为”与“有不为”? 参考答案:“有为”即做应该之事(如让座);“有不为”即不做不该之事(如贪污)。关键在于“应该”的判断,需诉诸良知良能。 问题2:文中为何用大量篇幅讨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偏离主题? 参考答案:未偏离。分辨善恶是“有为有不为”的前提,小善积累成大善,小恶演变为大恶,体现行为选择的逻辑链条。 第二课时:深度探究与拓展应用 1.论证方法分析(20分钟) 任务2:找出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举例论证: 例1:公交车上让座(小善)与不让座(小恶),揭示道德水平。 例2:文天祥宁死不屈(大善),对比贪污行为(大恶),凸显家国情怀。 引用论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强调善恶无大小,均需重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论证小恶积累的严重后果。 2.合作探究(15分钟) 问题3:能否将标题改为《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结合第二段“应该”的阐释讨论。 参考答案:不可。原题更具文化底蕴,强调行为选择的主动性与道德深度,而修改后过于直白,缺乏思辨性。 问题4:如何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结合链接材料(如刘志军贪污案)分析。 参考答案:小恶如贪污初期的侥幸心理,若不改正会发展为巨贪。材料中刘志军从基层升至部长,最终因受贿获刑,印证“蚁穴溃堤”之理。 拓展活动(10分钟) 演讲任务:以“君子有为,为之有道”为主题,结合生活实例(如考试作弊、垃圾分类)发表观点,要求引用文中论点。 五、作业设计 1.基础题:整理文中“善”与“恶”的分类表格(大善/小善、大恶/小恶),各举一例。 2.思辨题:以“扶老人该不该”为话题,写300字短评,需引用文中观点。 3.拓展题:对比阅读《孟子·鱼我所欲也》,分析古代与当代“有为”标准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有为有不为 明善恶 → 知应为 → 行有止 小善(让座) → 大善(爱国) 小恶(自私) → 大恶(贪污) 坚守良知,知行合一 七、教学反思建议 1.是否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