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4013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自然环境的特征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67491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自然环境,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目标导引:1.通过典型案例和相关图表,结合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分析其对整体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2. 通过当地野外考察及相关资料,了解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加深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3. 通过野外考察结果和对整体性原理的理解,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地和谐发展的意识。 第*页 研习任务一 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教材  认知 1.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影响  C  A  B  D  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考 (1)“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吗? 提示:“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多为外流河,西北地区的河流多为内流河,主要反映了哪两种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河流流量大、流程长,多为外流河;西北地区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小,流程短,多为内流河。主要反映了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 [重点研讨] 明确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水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坡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合作  研讨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下图所示)。 1. 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2. 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综合思维) 提示: 影响:植被 破坏、水土 3. 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研习  经典 B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 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 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若乙为水汽输送,则甲应为降水,丁为径流,丙为蒸发。a为岩石圈对水汽输送的影响,b为径流对岩石圈的影响,c为岩石圈对降水的影响,d为岩石圈对径流的影响。四川盆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现象,与a含义不符;云贵高原多地下河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与b含义相符;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就是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作用较弱所致,与c含义相符;长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d含义不符。故选B项。   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回答2~3题。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