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期 课题 家国情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玉琮和长城“消失”的探讨,加深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理解,树立正确国 家观和民族观。 2.通过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的学习,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3.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收集史料、整理和辨析史料,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实证素养。同时通 过体验、探究、参与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个人知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感知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 活动前动员(导入新课) 提出疑问:5000 多年的中华文化中最鲜明底色是什么? 通过一个视频得出这个答案:爱国情怀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之根本,是一 个民族灵魂的传承之根本。无论是白玛央金还是当年那一批从海外归来的 学者,他们都愿意放弃繁华选择扎根于他们热爱的这片故土。 提出疑问: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会那样浓厚呢?今天我们通 过这次活动课就来解决这个疑惑。让我们一起在多民族国家的演进中感受 家国情怀 二、 活动前准备 全班分成三个小分队,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对相关主题挖 掘要形成以家国情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相关的问题 三、 活动过程 经过三天的准备我们来看看学生成果展示 第一组学生通过参观本市博物馆长江文化展有感,选取了玉琮这种新石器 时代祭祀神明的礼器作为突破口来探讨 第二组学生则是在观察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演进的过程中发现长城这个突 破口 第三组学生在搜寻爱国历史人物过程中发现历史人物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 突破口进行探讨 (1)那我们就来看第一组学生的成果,据学生的讲述玉琮在浙江,在甘肃、 在四川都有出土,且形制相似。学生提出玉琮上的神徽作为良渚先民共同 的信仰同时也是良渚文化权力的象征,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用 巧合二字可解释不通 所以这个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 无独有偶近年来三星堆考古发现中也发现了同款文明周边玉琮,两个文明 不仅隔着多年 1000 的历史,还隔着 1800 公里的距离,两个文明跨越时空 的相聚,足以窥见文明的继承和影响,可见长江文明对古蜀国影响之深远 学生也找出了中央电视台对两个文明相似的相关报道,并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一:据材料对中华远古文化有何认识? 学生回答补充中华文化在境内多元起源,各地文化很早即有联系,在 交流和交往中逐渐走向一体 形成了最早的文化认同 第二组那么这种早期文化认同又是如何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中强化 的呢? (2)我们看一下第二组同学的研究,在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演进过程 中,第二组同学找到了个有趣的切入点。同学们通过观察明朝与清朝的疆 域图发现一处明显的不同,就是长城消失了,并发现教科书在清以后得地 图里,再也没有附长城图了。并以此提出了 探究问题二教科书在清及以后的地图里,为什么没有再附长城图?通过 同学们的激烈讨论,长城最初也是最大的一个功能是军事防御功能,但清 军入关后,疆域拓展到了原有长城之外的地方,长城就是去了原有的防御 功能。新开拓的边疆为什么也不需要长城作防线了呢?经第二小组的人搜 寻的资料来看,是清朝划定国界的方式变了,不是修长城了,而是通过谈 判法律等手段。学生还提出了点,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长城内 往往是以汉族为主体,长城防御的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夷,清朝本 来就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巩固发展了多民族国家,所以长城不再是华 夷藩篱的天然界限,各民族就在这样连续不断地民族交融中进一步加强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