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引人关注的还有现代科技引入文学所带来的创新创造,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介入文学生产,促进网络文学、多媒介文学、人工智能文学等不断创新发展。这种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学创新,当然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不过这些文学形式、方法、媒介和文学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可能对文学生产的速度、数量、文本容量,以及艺术新鲜感、新奇性等带来新突破,却未必相应带来审美意义增值和文学品质提升。此类文学创新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把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形式与方法创新,落实到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丰富主题内容、提升思想价值上来。 文艺形式的创新不是终极目的,所有的文学创新最终都要为内容服务,有利于表达思想情感和丰富文化内涵。如果还一味停留在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文学生产的创新实验,一味偏重于追求创造新的文学样式,而在如何更有效地深化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展现更丰富的审美意义与更深刻的人文价值方面少有突破性成就,那么就难免让人怀疑,此类文学创新创造的意义究竟何在?当今时代文学创新究竟是突出“技术至上”,还是应该坚持“内容为王”? 以目前人们关注和讨论较多的人工智能文学生产为例,其特点是依据海量文本储存与语汇记忆,按照人工指令快速生成类型化的文学文本,产出速度和数量确实非人工创作可比,据说人工智能诗歌写景状物常有异于诗人创作的出彩之处,人工智能小说能够讲述超人想象的奇异玄幻故事,让人称奇不已。然而问题在于,此类文学生产并非出于人的生命体验和真情实感,难以表现独特、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审美情感,而且题材范围有限,人工智能诗歌长于写景状物而拙于表情达意,人工智能小说长于讲述玄幻故事而难以叙写现实生活,还有容易出现内容重复和文本结构混乱等技术性问题。如此说来,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学作品还是“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吗?还具有文学的本体性意义吗?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也许需要加强人的主体介入,在人工艺术设计、意义指令输入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使此类文学生产更具有人学特性和人文价值。 除了数字技术介入,文学还面临写作技法创新的问题,这里需要警惕走偏、走歪的错误倾向。比如,有的作家认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出新,对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不以为意,偏要寻觅某些边缘化生活现象或奇闻逸事来制造新鲜感,以求出奇制胜。有的对典型化文学创造盲目排斥,认为有些小说太像小说了,言下之意是文学创造和艺术加工太过了,于是以“反传统”的名义,追求所谓的“零度写作”,让作品成为现实生活的流水账,成为简单的传声筒,缺少应有的价值判断和艺术表现。我们理当站在文学本体立场追问:如果文学失去了人文精神和审美意义,不能介入生活和促进社会变革进步,还需要文学干什么?如果文学只是沉迷于离奇怪诞的无聊书写,来满足和引导低俗化的精神消费,究竟于世何益、于人何益? 近来,美学界针对“无人美学”问题进行讨论,批评一些文艺审美现象丧失“人的美学”本性和缺少人文关怀,严重背离了美学本体精神,文学界也针对文学中的“情义危机”现象展开讨论,批评有的文学写作冷漠无情,夸张地展示丑恶,主张文学“有情有义”地反映社会生活,彰显人文精神,我们真切期待坚守“文学是人学”的根本立场,自觉把坚持追求真善美作为文学的永恒价值导向,自觉把有益于世道人心作为文学的发展旨归,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学“正道”。 (节选自赖大仁《有益于世道人心是文学的“正道”》) 材料二: 如果说,文学创作的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