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诵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并掌握第一、二段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理清第一、二段论证思路,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和“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知人论世———魏征 魏征 (580—643),字玄成,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历史背景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后来,太宗日渐骄奢,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637年的3-7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表示将从谏改过。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 题 庙号、谥号、年号 谥号、庙号、年号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祭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表扬型的谥号有“文”、“武”等,批评性的有“纣”、“炀”等。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比如建元、贞观、万历等。 文常补充 一、整体感知 思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思得什么? 整体感知 二、研读课文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生长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根本:树根。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 流:泉水,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代词,它的 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希望,想要 理:安定。 虽:虽然 虽 常考含义:①即使②虽然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明智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固定句式:况于……乎?何况是……呢?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