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7949

2.2 《红烛》 课件(共28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30923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导入语: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一、走近作者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集在《闻一多全集》中,共4册8集,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关于闻一多主要研究资料有:《闻一多纪念文集》(三联书店,1980)、陈凝《闻一多传》(民享-出卷网-,1947)、王康《闻一多传》(湖北人民-出卷网-,1979),梁实秋《谈闻一多》(台北传记文学社,1967),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 闻一多简介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6年7月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朱自清先生出席并写下了上面的诗句。 二、分析作品 作品简介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卷网-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创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会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学习目标: 通过《无题》与《红烛》的比较阅读,领悟“蜡炬”和“红烛”两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背后的作者、时代原因。 在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比如,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丁香”,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受此启发,希望大家能够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