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8276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29506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宁夏回族自治区,语文,PDF,试题,学期,三模
    绝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三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类聞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拟 在古代社会,定位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方向的测定。《考工记》一书最早明确记载了 根据太阳的视运动进行立竿测影,以辨别东南西北的方法,这种方法筒便且实用,但也有 不正。因为所选择的时间是日刚出没之时,这时太阳光线很弱,容易导致表影模糊,使观 测者很难精准确定观测的结果。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另一种测影定向方法。具体操 作程序如下:先在平地上立一定表B,然后再拿一表A,在早晨太阳刚出时,让A表在相距 灯经 B表10步的地方对B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A表因定下来;当傍 晚太阳要没入地平线时,另用一表B',在相距A表10步的地方对A表和太阳中心进行瞄 准,当三者成一直线时,将B'表固定下来:将B和B'连线,其中间点为C,这时B和B' 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南北方向,,点C和表A的连线表示的就是正东西方向。 这种方法的测量时间也是在日刚出没之时,但观测方法是用眼晴直视,而非像之前《考 工记》那样观察表影,这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表影模糊造成的误差。再加上用三个表进行测 向,其定向精度比《考工记》的要高。 明 《淮南子》以降,历代都有学者探讨过如何提高测影定向精度的问题。其中成果最突 出的是元代的郭守敬。郭守敬根据测影定向原理,发明了专门仪器“正方案”一一种中 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心有孔洞,围绕孔洞有19个同心圆的石板。在测向时,先在孔洞中插上表,然后随着表影 的变化,在圆周相应位置做标记,直到下午表影东移出外圆为止。最后把同一圆上的两个 交点连接起来,其连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东西方向,其垂直平分线所代表的方向就是南北 方向。郭守敬的做法很有道理:他选择在太阳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才开始测量,这时太阳光 比较强,表影浓度高,便于观察:他采用多组观测的办法,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这 与现代误差理论的主张是一致的。正因为他的考虑非常全面,设计也非常合理,因此他的 测影定向结果非常好。但也有移动不便、使用场合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 为了方便测向,古人还发明了指南针一一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指南 针的指南,是由磁石的两极N极和S极与地磁场的N极和S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北宋沈括 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和架设方法:“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 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 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以磁石磨针锋”,在古代是最简便的人工磁化方法,而且效果好,磁化之后得到的 针形的指南装置,其退磁因子小,指向精度高,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而在架设方面,沈括 最赞成的缕悬法虽然并未被后人普遍采用,但水浮法却在后世经改进后得到了发杨光大。 指南针起源于中国,大概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到欧洲,在 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这个意义上说,指南针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 历史进程。 (摘编自关增建《测向技术的辉煌》) 材料二: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 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简称CG)所认定的四大核心卫星导航之一。作为我国独立设计、独 立建设并独立维护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