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八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 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 存最完整的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梁思成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 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 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 东侧的太庙,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 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一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 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 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中轴线的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 体现了《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该书中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北京建都的基本依据。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一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 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 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 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 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 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 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合肥八中2025届高三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1.B(原文“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一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只能说 明二里头遗址有对称特征,“参照二里头遗址”于文无据。) 2.C(根据原文能更好展示北京中轴线壮丽美景的是“云上中轴”小程序,而不是“北京雨燕”。) 3.D(材料一的“建筑布局思想”在材料二中没有涉及。) 4.①材料一引用《考工记》,论证了北京中轴线是《考工记》中理想都城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同时也增 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②材料二中提到《考工记》是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强调它是申遗的补充资料,同时也让申遗工作者更 清楚地认识到北京中轴线及中国文化在国际遗产领域的知识盲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 的情赋分) 5.①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理念,是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符合世界遗产所应具有的价值 标准,这是申遗工作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申遗工作者不遗余力的努力和付出,提交了大量资料,不断进行交流沟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