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一中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统村落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与载体,为其生发提供不竭动力,承载着 文化基因的宝库,蕴含着传承发展的密码,中华文化的诸多鲜明标识汇聚其中,在内涵与 外延、有形与无形、物质与精神方面蕴含着大量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与民间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有助于真正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 化遗产其“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 作为“文化容器”的传统村落,其价值从单一建筑遗产到综合性遗产被逐渐认知,并 在今日与遗产谱系中的自然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未来遗产、记忆遗产、 数字遗产等其他类型遗产产生交集与碰撞。作为另一类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中所蕴含的物 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最为显著,两类遗产在此相互融合、彼此依存,共属同一文化与 审美基础,形成地域特征显著的文化整体。而作为一种正在使用着的活态生产生活基地, 传统村落又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逆转性,因此对其保护必须以一种活态视角介入,通过 对其外在表现与内在价值的探索,挖掘其中承载着的中华文明标识基因宝库。 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供“原生性基因”。从“民间古俗”“残存文化” 到“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智慧”的称谓转变,体现出社会层面对民间文化认知深度的变化。 反观催生、促发、传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村落,也从落后的、原始的、“难登大雅之 堂”的代名词,转变为承载中华文明的“母本”“摇篮”与“基因库”。例如,传统村落中 蕴含村落选址、风水格局、发展规划等先民智慧,历代民众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 气候、环境变化又作出各种调适:公共建筑、民居建筑、文教建筑等建筑遗存,古井、古 树、桥梁等文化景观,各类可移动文物、低级别文物以及未定级文物在传统村落中遍布, 既是对不同时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现象的“凝固”表达,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 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流动”体现:当地居民在生产生 活中对传统工艺与地方材料的使用,深刻表达了“人一地一物”之间和谐共存的思想,展 现了生产力的革新与历史进程的嬗变。毋庸置疑,今日依存于传统村落中的大量物质文化 遗产,不仅是民众情感、经验、价值、审美等地域集体认同的内在体现,同时也是乡土向 世人传递中华文明的外在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提供“复合性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 体性的文化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是单纯的文化概念,而是掺杂了政治经济和人伦道德 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文化生态系 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唯有依附文化空间存在时,才会彰显其地域性、民族性、活态性、 传承性等特征,进而体现其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这也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根本。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并非 说明其与“物质”无关,反而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物质载体或媒介作为依托与保 障,进而反映其内在精神与外在价值。因此,在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华文明标识时, 除了关注其无形部分,还需聚焦其与传承发展相关的农耕文明智慧的原材料、制作工具及 作坊店铺等。 高三语文试题卷一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