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50423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视频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0次 大小:849758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视频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坚定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科学家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认识科学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性,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家国情怀)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两弹一星的含义: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 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 导弹 能打 能打到 能打准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两弹一星发展的背景: 结合材料,当时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尽管直到1953年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美国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 ———郑千里《“两弹一星”的伟大意义》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抵制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威胁,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两弹一星成就: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成功发射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 试验成功 1966年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代表人物: 钱学森(1911-2009)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邓稼先(1924-1986)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 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意义: 材料1:[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2:[合众国际社东京10月17日电]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3:[美联社新德里10月16日电]在亚洲,核力量一不论多 么粗糙一是 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国家发展科技计划: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高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