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51352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阶段复习课课件(共34张PPT)+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19003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部,课件,学案,PPT,34张,编版
    (课件网) 阶段复习课 把握整体 链接高考 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解析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解析 解析 解析 答案 解析 2门世2有 3厚第三单元 探索与创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第7课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句积累 屠呦呦名言 1.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2.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把这个任务完成。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科技工作者要去掉浮躁,脚踏实地! 3.梦想很轻,却因此拥有飞向蓝天的力量。 4.生活就是改变。有时痛苦,有时精彩;但大多数时候,两者兼有。 5.人生的经历就像是铅笔一样,开始很尖,经历得多了也就变得圆滑了,如果承受不了就会断了。 6.真正的坚韧,应该是哭的时候要彻底,笑的时候要开怀,说的时候要淋漓尽致,做的时候不要犹豫。 二、类文悦读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O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