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杜 甫 文白对译评注另见本书396页,古诗文评注《登岳阳楼》 一、作者知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 杜拾遗、杜工部,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原籍襄阳。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串着忧国忧民这一情感,并把最普通的老百姓作为诗歌的主角。杜诗的风格多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杜甫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它们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背景知识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有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诗歌赏析 “昔闻”,表示诗人慕名已久、向往已久。“今上”,表示诗人夙愿得偿。“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期,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坼”,分裂,仿佛洞庭湖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广袤的吴楚两地分裂了,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漂浮。洞庭湖几乎包容了天地万物,仿佛日月都随湖水的波动日夜漂浮,写出了洞庭湖的波澜壮阔。无亲朋音讯,无精神慰藉,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和机会。有壮志难酬之心,有心忧天下之胸怀,然而却没有实现的途径。诗人“涕泗流”,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对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对壮志未酬的自悼。 【随堂巩固】 1.下面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答案:C 解析:C项,“与全诗联系不紧”错误。颈联写诗人的悲惨处境和个人感触,感触由景色引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报国无门的哀伤,因此颈联与全诗联系紧密。 2.诗歌后两联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孤苦无依的悲楚之情。诗人与亲朋音讯断绝,再加上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人生的凄苦悲惨之状可想而知。②表达了诗人心忧国家却报国无门的凄伤无奈之情。北部边境,战火不断,而诗人只能倚窗流泪,空有满腔的报国热忱。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_____,_____”。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描写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 答案:(1)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4)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