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评注 第1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第2篇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第3篇 庖丁解牛《庄子》 【注】①庖丁: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②文惠君:即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③所触:接触的地方。④履(lǚ):踩。⑤踦(yǐ):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⑥砉(xū)然向(xiǎng)然:砉砉作响。砉,拟声词,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向,同“响”。⑦奏刀(huō)然:进刀时发出“”的声音。奏,进。,拟声词,插刀裂物的声音。⑧中(zhòng)音:合乎音律。⑨合于《桑林》之舞: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⑩乃中《经首》之会: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乃,又。会,节奏。 【注】 盖:同“盍”,何、怎么。 道:天道,自然的规律。 进乎技矣:超过技术了。进,超过。技,具体的操作技术。 无非牛者: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意思是跟一般人所见的一样。 未尝见全牛也: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这是说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臣,庖丁自称。遇,接触。 官知止而神欲行:感觉器官的作用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意思是,解牛时可以不用感觉器官,而只靠精神活动来行事。神欲,精神活动。 天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批大郤(xì):击入大的(筋骨连接处的)缝隙。批,击。郤,同“隙”,空隙。 导大窾(kuǎn):引刀进入(骨节之间的)空处。导,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窾,空隙。因其固然: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意思是,用刀的技术高超,从不经过容易使刀口钝折的地方。技,应是“枝”字,指支脉。经,指经脉。肯,附在骨上的肉。綮,筋骨结合处。 (gū):大骨。更:更换。割:割肉。族庖:一般的厨师。族,众。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xíng):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磨刀石。彼节者有间(jiàn):那牛骨节间有空隙。间,空隙。无厚: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难为:很难下刀。为,动词,做,下刀。怵(chù)然:戒惧的样子。为戒:提高警惕。视为止,行为迟:眼睛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凝视不动,动作也因此慢下来。两个“为”都是介词,因为,后面省略“之”。微:轻。謋(huò):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委:散落,卸落。而:连词,表修饰。踌躇(chóu chú)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这里指揩拭。养生:指养生之道。焉:语气词。 第4篇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注】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秦穆公(?—前621),名任好,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②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③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④贰于楚: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⑤军:名词作动词,驻扎。⑥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⑦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注】⑧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⑨郑伯:指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⑩若:如果。 师:军队。 从:听从,同意。 辞:推辞。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犹:尚且。 如:及,比得上。 为(wéi):做。 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译为“才”。是:代词,这。寡人:诸侯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过:过错。然:然而。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许:答应。 【注】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