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宿王昌龄隐居》。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全唐诗》,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禅院,寺院。 题: 写上,题写。 破山寺后禅院:这是一首题壁诗。 读准字音节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qū)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kōng)/人心。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ìng)/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明诗意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初升的太阳。照:照耀。高林: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丛林”,此有称颂禅院之意。 幽:幽静。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清晨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幽静之处,禅房就在花木丛林深处。 明诗意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悦:使动用法,使……怡然自得。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使动用法,使……空。 万籁:指各种声响。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但余:只留下。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 品意境 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钟磬音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清幽 静谧祥和 空寂静默 赏语言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古寺”两词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动词“入”“照”透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 赏语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 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赏语言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颈联中“悦”“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悦”字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对山中景色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古寺环境的优美静寂。“空”字生动地表现出古寺清幽静谧的环境,使诗人涤除尘念,净化心灵。 赏语言 “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钟声起伏飘扬。 明主旨 本诗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院来写,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一、理解式理默写。 (1)点明入寺时间的语句是: , 。 (2)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涤荡了我们的心胸,这真是: , 。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的语句是: , 。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以动衬静的诗句吗?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2、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