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60871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练习 (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335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练习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中“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了诗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暗含其对前途的展望,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传达出诗人对古代贤君的仰慕和对未来明主的期盼。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这两首都是登临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从炼字角度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5.《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 6.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古诗词中,“悠悠”常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谈谈本诗与《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悠悠”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小语在朗诵本诗时使用含有编钟声和二胡声的音乐作为配乐。请你结合这两种乐器的特色和本诗的情感,说说选取含有这两种乐器的音乐作为配乐的好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下面对《登幽州台歌》和《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两个“不见”写出了感叹古时贤君不可见,后世贤君不可遇。 B.《望岳》第四句写泰山割开了“昏”“晓”两个天地,“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登幽州台歌》第三句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孤单渺小,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D.《望岳》中五、六句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 10.登高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题材,诗人往往借登高所见之景,或抒怀寄慨,或伤时感怀,或吊古思今。《登幽州台歌》与《望岳》皆为登高诗中的经典之作,然而二者所传达的情感却不同。请分别阐述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短短四句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的画面。 B.甲诗前两句是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三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 C.乙诗用“千寻塔”“日升”等意象,描绘出飞来峰高耸入云、旭日东升的壮观景象。 D.乙诗末两句发表议论,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