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最是经典能致远 常谈诗书气自华 第07讲《经典常谈》文本解读 《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文字学著作。 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兴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仓颉造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仓颉造字的地方叫“凤凰衔书台”。出自《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史籀篇》———蒙学课本 《汉书·艺文志》著录《史籀》十五篇,谓周宣王太史作, 以教学童,字与孔子壁中古文异体,秦人所作《仓颉》、《爰历》、《博学》, 文字多取自此篇。近人王国维著《史籀篇叙录》及《史籀篇疏证》,认为战国以前未见称述此篇,西汉末刘向校书,始予著录;因籀意为诵读,非人名, 其句首盖云“太史籀书”,故名。 《荀子》———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急就篇》———西汉史游撰字书 《急就篇》是西汉史游撰字书。该书是中国古代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字书,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 六书———汉字造字方法 首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根据事物的形状来造字,如“日”、“月”。 指事:用符号来指示事物的特征,如“上”、“下”. 会意:将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起来表达新的意义,如“休”(人+木,表示人在树下休息)。 形声:结合形旁和声旁来构成新字,如“河”(水+可,表示河流)。 转注: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原字,如“考”和“老"。 假借:借用已有的售来表示新的意义,如“来”原指麦子成熟,后借用表示来到。 六书是后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周易》第二 中国先秦时期传统典籍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