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学段:小学高年级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但对复杂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待提升。教学中需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简单案例入手,逐步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能从简单的点、线、图形、数列等情境中发现规律,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规律。掌握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计算线段条数、图形数量、数列通项等。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提升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感受数学规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激发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点线组合、图形排列、数列变化中的规律。能用代数式或关系式表示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如数列的递推关系、图形的动态变化规律。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生活中的规律之谜 【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有规律的现象,比如四季更替、星期循环、红绿灯交替等。数学中也存在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互动游戏】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握手问题”的小游戏。假设有2位同学,互相握手需要握几次?3位同学呢? 生1:2位同学握1次,3位同学握3次。 师:非常好!如果有n位同学,一共需要握多少次手呢?这个问题其实和“点连成线段”的规律有关,接下来我们就从简单的点数连线问题开始探究。 知识探究: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之旅 1.点数与线段条数的规律 【逐步分析】 师:(板书)2个点可以连成1条线段,3个点呢?我们来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在黑板上演示:3个点A、B、C,依次连接AB、AC、BC,共3条线段) 师:4个点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数一数。 生2:4个点可以连成6条线段。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列个表格,记录点数和对应的线段条数,看看有没有规律。 【小组讨论】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3:每次增加的线段条数比点数少1,比如3个点比2个点多2条,4个点比3个点多3条。 生4:总线段条数可以用1+2+3+…+(点数-1)来计算。 师:非常准确!比如5个点时,总线段条数是1+2+3+4=10条。那么n个点呢? 生5:n个点的线段条数是1+2+3+…+(n-1),可以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计算,即n(n-1)÷2。 【即时练习】 师:根据这个规律,12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20个点呢? 生6:12个点是12×11÷2=66条,20个点是20×19÷2=190条。 2.图形排列中的规律 【案例分析】 师: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形 师:第7幅图有多少个棋子?第15幅图呢? 生7:每幅图的棋子数是序号的平方,第7幅图是7×7=49个,第15幅图是15×15=225个。 师:非常好!那每边的棋子数与图形序号有什么关系? 生8:每边的棋子数等于图形序号,第n幅图每边有n个棋子,总棋子数是n 。 【思维拓展】 师:如果是三角形排列的点阵,第n幅图有多少个棋子?(引导学生观察点阵规律:第1幅1个,第2幅1+2=3个,第3幅1+2+3=6个,第4幅1+2+3+4=10个) 生9:第n幅图是1+2+3+…+n=n(n+1)÷2个棋子。 3.数列中的规律 【例题讲解】 师:观察数列9,11,15,21,29,(),(),你能发现规律吗? (引导学生分析相邻两项的差:11-9=2,15-11=4,21-15=6,29-21=8,差依次为2、4、6、8,每次增加2) 生10:下一个差是10,所以第一个括号是29+10=39,再下一个差是12,第二个括号是39+12=51。 【变式训练】 师:再看数列1,2,3,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