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9365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日期:2025-11-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297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答案,下册,八年级,语文,学年
  • cover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B.惠施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庄周则否定了惠施的说法,最终惠施的论辩获胜。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足以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C.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D.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从庄子与惠子对话的语气中,我们能推断出二人怎样的性格? 3.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4.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慢②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③之。匠石运④斤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节选自庄周《庄子·杂篇》,有删改) 【注释】①垩(è):白土。②慢:同“墁”,涂抹。③斫(zhuó):砍,削。④运:运转,转动。⑤斤:斧子一类的工具。⑥质:通“锧”,砧板。引申为搭配的对手。 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顾谓从者曰 顾: (2)郢人立不失容 容: (3)宋元君闻之 闻: (4)臣则尝能斫之 尝: 6.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和“尽垩而鼻不伤”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C.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8.庄子想借匠石的故事说明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9.《庄子》中常出现本文这样耐人寻味的寓言,请你结合课本中的二则寓言,简要分析一下《庄子》中的寓言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 (2)子固非鱼也 固: (3)全矣 全: (4)请循其本 循: 1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