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29678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5-10-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19547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长江最初的故事 1.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 2.把握文章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3.理解“身体苦难”与“精神超越”的深层关联,感悟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 学习目标 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基础·文体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三要素: (1)“所至”———线索 (2)“所见”———主体 (3)“所感”———灵魂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基础·作者 基础·字词 棱 角 虔 诚 蠕 动 豁 然 蜷 卧 懈 怠 蜿 蜒 敦 实 腈 纶 黧 黑 léng qián rú xiè dài wān yán huò dūn jīng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皱褶】皱纹,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quán lí 任务一:寻踪 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上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 进入冰塔林 → → → → → 冰河间的砾石堆 day1 day2 → 任务一 寻踪 理清文脉:找出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按照( ) 来组织材料,也是以( )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 “我”的游踪 任务一 寻踪 任务二:赏景 是怎样的风景,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游踪·赏景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她讲述了哪些见闻,看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结合提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提示: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在原文找出作者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概括景物特征。 各拉丹冬山脚 在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河 观景状态 景物特征 远眺雪山 变幻莫测、有雕塑感 砾石堆四顾 冰峰晶莹、冰河辽阔 冰天浩茫 靠近冰山近看 图案多样、神奇 细看,联想想象 晶莹闪耀、形态多样 永恒之美、凝聚历史 半卧细察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任务三:见人 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 品读体验·说人 作者行踪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身体状况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第二天 再入冰河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第一天 渐 趋 恶化 品读体验·说人 ①随着作者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作者对各拉丹东的感受理解越来越细腻,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②作者心灵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出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也 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带给了读者亲切、真实、可信的阅读感受。 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的作者在文中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感受,疼痛是否阻碍了美的发现? 以身心感受形成潜在线索 品读体验·说人 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 ———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 课堂小结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带着这样的敬畏之心,她说——— 作者由“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联想到各拉丹冬开起来长江之源头,而长江作为我们的母亲河,孕育滋养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这里开始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