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为“伊”记一场梦 《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对比阅读 艾青 徐志摩 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艾青、徐志摩的生平事迹、诗歌风格及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诵读,梳理概括“大堰河”和“康桥”的特点。 3.通过精读诗歌,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的对比中,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风格的差异。 自由朗读 大堰河 虱子 火钵 碾 忸怩不安 团箕 凌侮 叱骂 河畔 青荇 榆荫 长篙 漫溯 笙箫 yàn shī bō niǎn niǔ ní jī wǔ chì pàn xìng yìn gāo sù shēng xiāo 伊 大堰河(乳母) 剑桥大学(母校) 知人论世 (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 地主家的叛逆之子 留法艺术生“爆改”铁窗诗人 “爱得深沉”的土地诗人 七月诗派的扛旗者 现当代诗坛“不死鸟” 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艾青转而从事诗歌创作,写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1938年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用沙子般粗粝的句子,写尽国土疮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成顶流金句,连忧郁都带着泥土味。 抗战时期和胡风组局“七月诗派”,用《向太阳》《火把》等长诗当“精神武器”,主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 被打右派流放20年,归来仍是“诗坛顶流”!平反后写《光的赞歌》《鱼化石》,把苦难酿成哲理,65岁拿法国文学勋章,75岁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用一生演绎“诗不死,人不倒”。 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自由体诗 现代中国新诗的一种主要形式,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型。 口语化 自由化 生活化 形象化 再读:划分诗歌层次脉络 2 3—8节 眷念与感激 回忆大堰河辛劳又悲苦的一身,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的深切的眷念与感激。 1 1—2节 身世与身份 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悼。 3 4 9—11节 同情与控诉 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12—13节 讴歌与赞美 这部分是诗人呈现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研读:概括大堰河的形象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研读:概括大堰河的形象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这是一位 的大堰河。 出身微贱 勤劳善良 命运凄苦 平凡又伟大 大堰河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精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为何看到了“雪”就想起了大堰河? 雪的特点:触感寒冷,质地洁白; 大堰河的特点:人生满是苦难,但品性善良; ①雪的洁白无瑕象征着大堰河的纯洁和善良。大堰河一生勤劳、质朴,她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去呵护诗人,没有任何的杂质和功利心。诗人在看到雪时,便自然而然想到了具有同样品质的大堰河。 ②雪在寒冷的环境中形成,而大堰河的一生也充满了苦难,她饱受着生活的压迫和剥削,却依然坚韧地生活着。诗人看到雪,就如同看到了大堰河在苦难中挣扎和奋斗的身影,从而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