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33822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60923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2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古代诗歌五首》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渲染;象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抒哀情;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对偶;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复习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登幽州台歌》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 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 唐梓州射洪人。 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 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陈子昂在唐代文学革新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于有唐一代盛名不衰。他提倡的以“风骨”、“兴寄”为代表的复古主义诗论,夺汉魏之风骨、变陈梁之绮丽,在初盛唐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其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及《感遇》等五言古诗创作更奠定了“盛唐之音”的发展基础, 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著作有《陈伯玉集》,《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背景链接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知识链接 歌行体含义:古代乐府诗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特点: 篇幅可短可长。其中唐代最长的歌行体诗歌为韦庄的《秦妇吟》,共有二百三十八句之多。 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朗读感知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chuànɡ tì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文意疏通 《登幽州台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面对着燕昭王纳贤之地深感自己英雄空老,报国无门不禁怆然泪下的凄凉画面。 重点探究 作者是如何表现“登 ”这一题意的? 答: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重点探究 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答:吊古伤今,"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