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古诗三首 班级:_____姓名:_____等级:_____ 学习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认识 “屠、苏、魂” 等 6 个生字,会写 “符、欲、魂” 等 11 个字,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含义,如 “曈曈”“茱萸” 等。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体会古诗韵律,积累经典诗句。 (二)思维发展与提高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培养联想、想象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古诗描绘的节日画面和意境美,体会诗人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课文解读 (一)主要内容 《元日》:描写春节时人们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等习俗,展现春节热闹欢乐的氛围。 《清明》:写清明时节,诗人雨中赶路,借问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表达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愁苦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在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通过遥想家乡兄弟登高、插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的情景,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二)结构特点 三首诗各自围绕一个传统节日展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景、事、情的描写抒发情感。 (三)语言特色 凝练含蓄,用简洁语言传达丰富情感,如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 “倍” 字道尽思乡深情。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押韵且对仗工整,如《元日》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四)主题思想 表达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独特感受,以及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拓展资料 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杜牧、王维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创作背景,如《元日》创作于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初。 传统节日习俗:详细介绍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起源、习俗,如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寓意。 拓展阅读:推荐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涉及重阳节)、韩翃《寒食》(寒食节)等,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小试牛刀 1.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并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古代过年也是很热闹的,人们会在门上悬挂táo fú,有的人家会趁着jiā jié到来,去买上几坛屠(tú zhě)苏(sū shū)jiǔ,邀请xiōng dì亲友痛饮几杯。 2.读一读,连一连。 3.按要求填空。 “欲”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可以先查部首 ,再查 画。“欲”字在字典中有多项解释,请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填序号) 欲 yù①欲望:食~求知~。②想要;希望:~言又止|随心所~。③<书>需要:胆~大而心~细。④<副>将要:摇摇~坠|山雨~来风满楼。 (1)不要为了一己私欲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 (2)妈常说做事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 )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4.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爆竹声中一岁除( ) A.消除 B.过去 (2)千门万户曈曈日( ) A.天色渐亮的样子 B.眼睛 (3)路上行人欲断魂 ( ) A.将要 B.贪欲 (4)独在异乡为异客( ) A.外地 B.奇异 5.根据语境填写诗句。 (1)每年除夕夜,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张大爷总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 , 。” (2)在异乡的人们每逢佳节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这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所说的:“ , 。”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练习。 (1)《元日》这首诗是 代诗人 所写,描写了新年元日 、 和 的祥和景象。 (2)《元日》写的传统节日是 节,诗句描写了节日 、 、 的习俗。“元日”是指农历的 (时间),从《元日》中“ ”和“ ”两句中,我联想到了春节时辞旧迎新的 景象。 (3)《清明》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写了清明时节 的景象,表现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悲伤情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