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枣核 班级:_____姓名:_____等级:_____ 学习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认识 “枣、核” 等 13 个生字,辨析多音字 “折、涨、嚷” ,理解 “枣核、勤快”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内容,积累描写枣核聪明机智的语句。 3.学习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编写简短的民间故事,提升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高 通过梳理枣核帮助乡亲们的事件过程,培养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从枣核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分析其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创编故事后续情节。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故事中充满奇幻色彩的情节和枣核勇敢机智的形象,体会民间故事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枣核 “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提升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民间故事创作的兴趣。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传承民间故事中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会劳动人民通过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解读 (一)主要内容 讲述了一对夫妻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起名枣核。枣核虽小,却很勤快,也很聪明。当县官衙役把村里的牲口牵走后,枣核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成功地把牲口赶回了村子,还惩治了县官。 (二)结构特点 以枣核的成长经历和他帮助乡亲们的事件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介绍枣核的出生,再写他的勤快,最后重点描述他智斗县官、帮乡亲们要回牲口的过程,层次清晰,情节紧凑。 (三)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充满童趣。如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枣核的特点。 2.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像 “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有的人不相信,说:‘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通过对话生动展现人物形象。 (四)主题思想 通过枣核的故事,赞扬了枣核勤劳勇敢、聪明机智的品质,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 拓展资料 民间故事拓展:介绍其他类似的民间故事,如《神笔马良》《田螺姑娘》等,拓宽学生对民间故事的认知,感受民间故事的多样性。 民间故事特点讲解:详细阐述民间故事口口相传、情节夸张、具有教育意义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间故事这一文学体裁,加深对《枣核》的理解。 传统美德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枣核身上体现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勤劳、勇敢、智慧等,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价值观应用到生活中。 小试牛刀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枣核(hú hé) 涨红(zhǎng zhàng ) 折腾(zhē zhé) 困住(kùn mù ) 爹娘(diē dī) 拉犁(lí niú) 牲口(shēngxìng) 妻子(qī nǚ) 政府(fǔ fù) 罢休(qù bà) 涨潮(zhǎng zhàng ) 打折(zhē zhé) 2.比一比,再组词。 核( ) 犁( ) 旱( ) 栓( ) 该( ) 梨( ) 早( ) 拴( ) 3.按要求填一填。 “罢”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罢”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停止;②免去,解除;③完毕。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罢”字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填序号) (1)因为疫苗事件,罢免了很多官员的职务。( ) (2)吃罢晚饭,爸爸到公园去散步了。( ) 4.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口: 讠: 5.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 (1)夫妻俩高兴到了极点,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2)牲口没了,官府岂能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3)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满不在乎,大模大样地走了。 6.在( )里加上正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