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49646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39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 cover
部编三年级下册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生字,会写“墨、染”等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 3.清晰描绘出溪边、江上、林中的画面。 (二)教学难点 1.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诗歌意境。 2.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三、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4K超高清与诗歌场景相关的视频,如潺潺流动的溪边(可清晰看到水底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波光粼粼的江上(阳光反射在水面形成动态光斑)、树木葱郁的林中(雨滴从树叶滑落的慢镜头),搭配杜比环绕声的鸟鸣、水流声等音效,同时展示多幅故宫博物院藏的明清水墨画高清复刻图,营造出沉浸式的溪边、江上、林中氛围,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多维度感受诗歌画面。 (二)朗读感悟法 采用初读感知(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精读品味(圈点批注+教师范读)、诵读积累(配乐背诵+情境演读)等多层次朗读方式。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用“波浪线标注难读句”;精读时结合“五感法”(视觉、听觉、触觉等)理解诗句情感;诵读时融入肢体动作,如读《江上》时模拟游泳划水动作。 (三)合作探究法 将学生分成4-6人异质小组,每组配备平板电脑,内置诗歌对应的水墨画电子素材。针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等难懂诗句,先进行“小组拼图”活动(每人负责一句诗意解读),再利用Pad标注诗句中的色彩词、动态词,最后形成小组“诗意思维导图”。 (四)图文结合法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诗歌每一句与对应的水墨画局部图进行动态匹配。例如讲解“溪边”时,点击诗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白板即展示水墨画中垂柳倒影的动态晕染效果,学生可通过触屏操作模拟“染绿”的水墨扩散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5分钟4K全景视频,分为三个场景: 溪边场景:特写镜头展示垂柳枝条轻拂水面,倒影随波纹晃动,钓鱼孩童屏息凝视浮漂,红蜻蜓停驻钓竿; 江上场景:慢镜头呈现孩子们如鸭群般扎入水中,溅起的水花在空中形成彩虹,欢笑声与水声交织; 林中场景:跟拍镜头记录雨后天晴,松针上雨珠滴落,蘑菇顶开湿润泥土的瞬间。 播放结束后,提问:"视频中哪个画面让你最想走进?如果置身其中,你会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学生预设:有的说想走进溪边,听流水声和鸟鸣;有的说想闻林中雨后泥土的清香;还有的说想摸江上冰凉的水花) 2.教师引导:"这些画面就像被打翻的墨水瓶,在宣纸上晕染出的诗意。今天我们走进《童年的水墨画》,看看诗人如何用文字画出童年。"(板书课题时,用毛笔蘸墨在黑板贴的宣纸上书写,强调"墨"字的水墨韵味,随后带领学生齐读课题,要求读出"水墨"的轻重音变化) 3.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标注平翘舌音生字,用"○"标注前后鼻音生字。读完后,同桌使用"朗读互评表"(包含"字音准确""节奏正确""情感表达"三项指标)互相打分,针对争议处用字典查证读音。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完成"字词寻宝图":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词,在空白处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的猜想示意图(如用波浪线表示"扑腾")。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动态词云,点击"墨、染"等字会弹出水墨动画(如"墨"字分解为"黑土",并有墨滴入土的动画效果)。采用"双轨火车"方式认读:男生读字女生组词,如男生读"竿",女生需快速组出"竹竿""钓竿"等词。(学生预设:在组词环节,可能出现"竿-竹杆"的错别字,此时教师展示竹竿实物与"木字旁"的字理演变图纠正) 理解词语环节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